[景点]恩阳文治寨
在冷兵器时代,这样的地理条件算是天险之区了,因而文治寨就成了古恩阳镇的重要屏障之一。清代恩阳举人李本善在《文治寨买山记》中就详细描述了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军事上的重要作用:“以天马为屏障,以回龙为护卫,联三峰为犄角,结五桂为声援。”data/attachment/forum/2019315/1-6.jpg
文治寨与张文治
据清道光《巴州志·山川》记载:“相传昔山下居民张文治,平生好善,遇仙于此山飞升。土人因立祠祀之。山竣路险,上有古洞,中刻文昌像,额题‘龙隐’二字,旁云‘绍定改元七曲老人书’,字法遒隽,不知谁氏之笔,或以为帝君降乩书也。”
一是,古人对善的追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于是向善便成了古人对待万事万物的渴求和愿望。居民张文治平生修行好善,所以才能遇仙飞升,位列仙班(登科进士)。
三是,古人对人的尊重。“龙隐”是古人把隐居于此修行苦读的张文治看成是一条待时乘雷而动的“卧龙”。后人又因其是登科进士,便假托他是七曲大庙奉为梓潼帝君的张亚子之化身。洞前文昌阁的建修,文昌帝君的塑造,就是人们把张亚子与张文治合二为一的敬仰。
02 治寨建寨摭略
文治寨的置买、建寨、扩建,从同治三年(1864)始,至光绪壬寅年(1902)“买寨门外田一丘、地一段”,先后四次历三十九年之久。
https://bbs.bazhong.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315/2-2.jpg
(清李本善《文治寨买山记》)。于是,恩阳古镇的士绅们修寨门,建义仓,凿池护寨,并将它与马鞍寨、佛图关相连接,从而使恩阳镇之后山,横障一方,倍加险峻。清光绪乙酉(1885)科举人李本善在《文治寨买山记》中对此进行了详明的记载,录列于后,以供参酌:
03 笔者通过现场踏勘考察,没有找到修造文昌阁的记事碑或题刻,也未发现其他可以佐证的有价值的线索,只见蛛网满阁、杂草遍地,整个文昌阁已破损不堪了。
3.文昌阁与飞虹亭——共彰恩阳古镇之文脉。义阳山亦名三峰山,三峰之上分别建有普贤寺、南禅寺、红梅阁,佛道各有归属。文治寨属义阳山余脉,建有文昌阁。文昌阁全国各地皆有之,有的称文昌庙或文昌宫,是祭祀文昌帝君的庙宇。相传文昌姓张名亚子,居蜀之七曲山,即今梓潼县大庙山,仕晋战死,后人遂立庙纪念。唐宋时屡封为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封为“辅文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道教谓玉帝拜梓潼掌人间禄籍,司天下文运之事,因此被称为文昌帝君。文昌阁虽为道教一派,但其意在于倡导读书之风,使舆地一方文运昌盛,有儒家气象,是对一方文脉的彰扬。文治寨文昌阁下,于清雍正初建有文治书院,清同治年间重修。清光绪三十年(1904)科举诏停,改为学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扩建为恩阳第一小学。然文昌阁建在山腰,为山岩所半蔽,缺少了气势和与普贤寺、红梅阁的呼应。于是,1984年恩阳镇在修建文治寨公园时,在文昌阁上的悬崖边议修飞虹亭一座,以续连其脉,彰扬其昌。亭七层八角的设计暗合了佛道“七级”“八卦”之数,与登科山之登科寺成同气连枝之势。
文治寨文化遗存是恩阳古镇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治寨现存的地面文物,不仅有文昌阁、龙隐洞、飞虹亭、六角亭、护寨池、云龙桥、红军石刻标语碑林,而且历代题刻或存放于此的历代碑刻众多,并与历代的文人名士多有关联,名人文化特点突出。据1994年《巴中县志》《恩阳古镇·汉唐至明清古碑石刻一览表》记载,曾经收藏于文昌阁的古代古碑石刻有:
唐代,韦应物《送令狐岫宰恩阳》诗碑,原刻于恩阳之驿亭,宋代王象之纂《舆地碑记目》卷四,明代曹学佺著《蜀中名胜记》卷二十五均有记载。后存于文昌阁,已失。
宋代,苏东坡《桔颂》断碑,原收藏于文昌阁,现收藏于巴州区文管所。
宋代,“七曲老人”《龙隐》石刻,刻于文昌阁后山洞上,现存。
清代,李本善《金城汤池》石刻,刻于文治寨护寨池壁,现存。
中华苏维埃时期,红军石刻标语碑29通,现存。
主要参考文献
政协巴州区委员会.古镇恩阳.巴中:内部资料,2007.
政协巴州区委员会.巴州志校注[M].巴中:内部资料,2001.
政协巴州区委员会.民国巴中县志校注[M].巴中:内部资料,2000.
[明]宋濂等.元史.北京:中华书局,2005.
来自:巴中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