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阳镇俗名恩阳河,位于巴中市区西南17公里处。场镇面积8平方公里,现有两万多人口。毛石小河和之字河与恩阳河交汇流过,河水环绕,宛如弓弦。镇南义阳山三峰耸立,形若笔架。秀丽的山水构成了独特的古镇风貌。恩阳镇从有建置始至今1400多年,不仅有灿烂的文化,而且有革命斗争历史。古朴深厚的街式民居文化,大巴山的巴人遗风,红军留下的大量文物遗址,装点并提升了恩阳镇。1992年被列为四川省首批1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0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首批500家“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先进单位”,2002年在参加四川省“古镇之旅”推荐活动中,被确定为“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2003年初,被省政府确定为四川省首批30个试点建设重点镇。

千多年的古镇恩阳,历经沧桑。据《巴中县志》载,恩阳镇在南北朝时期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始置义阳郡,同置义阳县,郡县同治。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义阳县为恩阳县。从梁到元初,曾设郡59年,建县758年。1933年红四方面军建立川陕根据地,在这里先后设仪阆县、恩阳县。1980年设镇至今。关于恩阳镇镇名,说法有三:一隋开皇三年(583年)罢郡前,,因就近有义阳山,曾名义阳。二是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有地方官见街上有孙子打祖母,失了伦常,故改义阳县为恩阳县。三是意在隋统一天下,皇恩浩荡,像阳光普照大地,故名恩阳。
历史上的恩阳镇,商贾活跃,文化繁荣,是川东北重要的水码头。过去水运相当发达,上通南江甑子坝(今正直镇),下至重庆,常有几百只商船在恩阳河岸停靠,流传的“早晚都是恩阳河”,就是指河上河下往来水运或旱运客商,无论时间早迟,都要赶到恩阳街上住宿,可见当时场镇的兴旺景象。
据史传,明、清时期,恩阳镇内常住近万人,常有3000多商人往来于此,大小商号150多家,盐店19家,饮食店60多家,客栈、茶坊、酒家50多家,商号小贩不下200家,所以这里又是川东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虽历经沧桑,风云变幻,但开发米仓道上这片神秘而古老土地和明、清几次大的移民活动,推进了恩阳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恩阳镇古街道和民居风貌依旧,表现了古文化色彩。镇上有17条古街巷是先辈们智慧和技艺的结晶。
恩阳镇的老场和回龙街区,仍保持着传统的街市格局,记载着历史的82株古榕树点缀于古街巷问,错落有致、层叠弯曲的街市空间与自然起伏的地貌,体现出古镇与自然完美的结合。高高低低的石阶,整齐划一的青石板路面,延伸出墙面的骑门柜台,低矮的房檐和长长的绣楼,有效地保护了古街道封闭的街式生活,限制了机动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的侵蚀,也较完整地保留了恩阳河河埠,洗衣台、钓鱼台、拴马石、通往河边和后山的绿树掩映中的青石板小道,古貌依存。
恩阳镇老场沿街而建的街市民居建筑多为二进式或三进式小四合院木结构穿斗、木柱檩梁、双檩双挂,青瓦屋面多为二层,墙身多用竹篾土夹墙,门面多为可拆卸的木板门,并向外伸出木质骑门柜台,便于经商售货。建筑口面较窄、进深长、内开天井。大户人家则有一进两个小四合院,前院天井、鱼缸,后院花园、假山。书香门第则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如正街今居民安德龙家“龙门”(即大门)石门上镌刻着一副楷书对联:“旷怀市井非周赐;门第诗书自汉韵。”据说此建筑乃明末清初贡生王某某家,尚存“世德清芬”四个依稀魏碑刻体的王贡生龙门上的木匾。
恩阳镇老街民居建筑的窗棂皆为方窗,现存窗雕多数为分格类。如意格,什锦嵌花,鸟兽花卉,形神各异,多为蝙蝠,寓意对生意兴隆和生活幸福的追求,还有就是对盐的珍爱。相传蝙蝠吃盐,又名“盐老鼠”。多家窗雕,不难看出是经能工巧匠精心设计,分件雕琢成型后,镶嵌于固定位置,人槽合缝,构成精美浮雕,造型美观,井然有序,堪称川东北民间建筑木雕艺术之精品。
恩阳镇上也有外来建筑。如正街胡家,门庭高大,正庭近5米高,长条喜字窗格呈左右对称排列,以代替楼挂,外窗椭圆,蝙蝠浮雕上有圆形风眼,内有板壁百年无缝,龙门前檐两柱前撑呈“八”字形,示有功名之家,显得气派、壮观。后天井连着内梯与走廊,似呈客家建筑风格,体现了风格独特的移民文化。
恩阳古镇内有明、清建筑的几条街道,有当年红军留下的苏维埃机关旧址,有万寿宫、三圣宫、禹王宫古建筑。古时每逢节日,河里的龙舟会、街上的灯会、寺庙神宫的庙会热闹非凡,镇外胜地有义阳山、文治寨、登科寺等,风景优美。
义阳山又名三峰山,位于恩阳镇南,海拔600多米,为恩阳镇周围最高峰。山上有古庙三座:一为红梅阁,始建于唐代,独占主峰,“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原大门有联日:“俯瞰山林城市;仰望日月星辰”。阁后有仙女石,面积4平方米,上有剪刀、尺子痕迹,相传是红梅小姐成仙处。二为南禅寺,始建于元代,占地5亩,亦毁于“文化大革命”。寺侧有红梅池,长20米,宽15米,深2米。三为普贤寺,始建于唐,毁于明末,清乏初重建又毁于嘉庆年间,光绪八年(1882年)复修,至今保丛存完好。寺门石柱联云:“仙女红梅到此拈花一笑;书台紫贝与尔念佛千声。”寺左悬崖边有大小两石,形若桌椅,面积4平方米,相传为唐代公子王鹗读书处。义阳山腰有巴蛇洞,洞口高两米,宽5米,洞中沥沥滴水,黑暗阴森,深邃莫测,相传是巴蛇的住所,故得其名。义阳山的红梅小姐,公子王鹗与巴蛇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美丽的传奇故事,所以巴中有《斩巴蛇》的古装戏剧在舞台上演多年。
据《巴州志》云:
州西七十里,恩阳废县之东三峰山,旧有红梅阁。相传,红梅乃上界仙人,谪恩阳县三峰山石间,化红梅二株,其一向南,其一向北,向南者花繁,向北者无花。每逢南枝花放,奇芬馥郁。唐时县令张公远士建阁其上……置吏守之。后张迁去,嗣陕西王公名瑞者来守是邦,仍令前吏司其事。王有次子名鹗……读书于恩阳山。师出。鹗潜至阁下游,闻阁中婉转清歌声同莺燕。……启视焉……惟壁问题诗一首……诗云:“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凭仗高楼莫吹笛,大家留取倚栏杆。”后书红梅氏题。鹗异之,旋至树下折枝,归贮瓶中。嗣是,笔砚精整,几窗明净,凡意所欲为,悉如意,若有人拂拭者。鹗愈疑,侦之,忽见少女出瓶中,见鹗欲避去。鹗日:“卿真可人,焉用避为?”……女含顰言日:“妾乃谪仙,蒙君不弃,携贮清斋,君有仙根,与妾有缘……日侍君子,固所愿也。”鹗戏诘之曰:“神仙亦嫁人乎?”梅日:“……因妾与郎君,数有前定……”鹗白:“我指石为媒,可乎?”梅日:“可……然君须延太夫人来,妾欲相见。”鹗以语其母,母遂至,梅果冉冉出,冰姿绰约,裙裾翩跹,飘飘然有出世之概。相见毕,梅谓母日:“妾系王母侍女,小字笑桃,遭谪下尘,令自相修,物色风尘,于今十六年矣,昨蒙公子见怜,我二人本有夙缘……愿太夫人下遣冰修(媒人),仰系松柏(言自己低下高附于松柏乔木之上一样),妾之志也。”……母归商诸王,即聘娶焉……一日,梅日:“数日暂别,妾将赴群仙高会矣。”鹗求偕去。梅日:“去固无妨,但不可妄言耳!”手招白鹤二,各乘一去。至则众仙已先在,有较梅尤丽者,鹗心荡神移,口吟一诗,语涉不庄,众仙怒……梅知之,即送鹗出。嘱令闭目,耳畔惟闻风涛声,半晌……已达馆中。数日后梅始归,形容消瘦。鹗惊问之,叹曰,“妾偕君往……群仙见责,妾益罪谴,悔之不及!”越三年,王公迁秩维扬(扬州),百计携梅本去(用尽办法把梅株带去),加意栽植,石龅微伤其根,岁后复植。一日,有书生巴潜来谒鹗……鹗入语梅。梅日:“此非人,君急以剑斩之,缓则予毒未艾也!”鹗仗剑追慑,不及。后鹗状元及第,因事,出知恩阳县。仍与梅游三峰山,梅不欲行,强之去,至前植梅所……正游玩间,女凄然泣下……因手指日:“彼有洞,深三层,中有巴蛇名潜。长数十丈……潜吸妇女,不可枚计……然使妾之罹此难,亦有定数,不可逃也。君保护太夫人去……可急觅高人除之。鹗与母握女手,依依不忍舍。梅倏忽不见。鹗心惨怛。即于峨眉山访王天君偕来。用草缚豕状,腹贮火器,伏设机关,俟蛇吞腹中,机发而火焰起,跳跃空中,腥秽达数里,次日,蛇浮水面。天君与鹗率众人步入洞,见妇女皆仰首待毙,遂分道遣去。又子洞中燃火,犁其穴。梅出泣拜鹗日:“妾今获谴已满,当归上界,蒙君拯救……然,夙缘尽于此矢。君再与君守,恐干天谴,俟君成功,会须相见有日耳。”遂泣别去。
斩巴蛇的古装戏剧就是根据‘《巴州志》这段文言故事整理编写出来的。
文治寨位于恩阳镇后,1984年建成公园。园内有水池-口,长70米、宽30米、深2.5米,有游船可划,池上建有石拱桥两座。新建飞虹亭一座,占地50平方米,七层八角,高25米。寨左临崖处,建有展览室和红军碑林,占地110平方米。园中有橘园、竹木、花卉和茶园、娱乐室。
登科寺位于恩阳河东对岸,在海拔400米左右的一个山梁的尽头,过去有一座古寺,寺前有一座白塔,与恩阳河畔相邻。宋时乡人谢周卿、谢耕、王绍、谢震、谢樵皆读书于此,绍定年间,先后咸登科第,乡人荣之,故取此名。登科寺过去毁于战乱,只有断壁残垣。寺前的白塔毁于“文化大革命”。寺庙、白塔虽毁,但山的灵秀之气仍在。相传昔有恩阳八景诗,惜时久而轶。
|